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中德荟讲坛第四期开讲 - 在“物”中回归的人性——兼论二十世纪初德语文学中的“物-人”间性问题

来源:

发布:

罗娇

发布时间:

2021-12-02

浏览次数:

点击:[]次

2021年12月2日,浙江大学德国文化研究所所长范捷平教授作客我院中德荟讲坛和习得学术论坛,云端开讲题为“在‘物’中回归的人性——兼论二十世纪初德语文学中的‘物-人’间性问题”的学术报告。中德学院全体德语教师聆听了报告。讲座由中德学院院长韩晓亚副教授主持。

在德语现代主义文学中,人性书写方式不断被颠覆,或不断以“物”(Ding)的形式被重写。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对工业文明社会中的人性做出了否定性的肯定,“物”以大写的方式冲击“人”,“人性”则通过“物”的书写得以彰显。胡塞尔的现象学认为“物”不仅是非自在的,也不是孤立的,更不是自为的,“物”始终处在一种与人和世界的关系之中。“物”也是一种寓于世界之中的存在(In-der-Welt-Sein)。文学中被感知的“物”不会独自存在,而是在人的眼前显现,“物”存在于我们感知所及的环境之中。在这种可以感知的物质性中间,人的“身体”总是属于其中。穆齐尔、里尔克、瓦尔泽都是咏“物”的大师,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物”既非“面临物”(Gegenstand)、也非“东西”(Sache),而是一种与人和人性的关系,或曰与人和世界的关系。

讲座之后,主讲人对老师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出解答,针对德语教师的科研发展范教授也进行了细心的指导。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完美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