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教师参加“德国工业技术文化研究工坊”

来源:

发布:

发布时间:

2023-04-29

浏览次数:

点击:[]次



2023422日,我院组织德语教师参加了由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德语国家研究中心举办的德国工业技术文化研究工坊。


以下报道转载自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官方微信平台浙科中德工业文化研究


2023422日,由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德语国家研究中心举办的德国工业技术文化研究工坊在浙江科技学院成功举办。





研究工坊由浙江科技学院德语国家研究中心主任、中德工业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徐理勤研究员主持。北京大学博雅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工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方在庆研究员应邀担任点评嘉宾。




来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广州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深圳技术大学、同济大学及浙江科技学院等单位的28名青年学者相聚浙江科技学院小和山校区。


 


研究工坊在德国工业技术文化的框架下,就德国工业技术文化、德国技术哲学、德国技术教育、德国工业生态等领域的问题进行了集中研讨。八场学术报告内容丰富,其后的研讨精彩纷呈、意犹未尽,专家点评更是深入浅出、精准到位,使青年学者受益颇丰。本次研究工坊在建构研究框架、明确研究对象、界定研究问题、选定研究方法等方面均有积极推进,研究团队在德国工业技术文化的学术研究之旅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报告回顾



  •     工业技术文化视域下德国手工业行会的教育功能与实践路径

           报告人:广州大学副教授、博士 任平



工业技术文化伴随着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应运而生,并对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手工业行会作为德国最具影响力的行业组织之一,不仅是行业领域利益重要的维护者,也是工业技术文化重要的创造者与行动者,承担着技术教育政策推动者、技术培训协助者和从业资格认定规则制订者的重要角色。该行会主要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动行业职业标准的确立;参与多方技术指导与职业培训,协同传承传统工业技术文化精髓;主导行业资格水平认证机制,彰显出技术文化与技术教育的核心要求。


  •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产教融合机制研究

        报告人:深圳技术大学副教授、博士 咸佩心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作为应用型高等教育机构越来越引起研究界的关注,其成功之处通常归因于这类大学与企业的密切关系。本报告通过对一所案例学校的考察,具体分析应用科学大学之所以能够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实现产教融合的原因。从制度层面看,应用科学大学在教师队伍、培养环节和科研平台等制度设计中保证了与企业保持联系的机制。与此同时,围绕应用科学大学的发展,从联邦政府到州政府,从企业到大学,都建立了一套促进高校与企业进行合作的动力机制。借助制度机制和宏观保障机制这双重力量的保障,应用科学大学走出了产教融合或产学研融合的特色之路,能够做到与企业同频共振,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



  • 鱼和水还是水与船——工业技术文化视角下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校企合作的动因考察

      报告人:浙江科技学院副研究员、博士 王兆义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与企业之间良好、紧密的合作关系已经成为其办学的天然属性,为其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路径和平台。报告梳理了19世纪末到当下奥格斯堡应用科学大学的微观教育发展史,其研究表明,在利益相关者理论框架下,校企合作关系中的学校和企业在应用科学大学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呈现出不同的互动形式,这些形式与同时期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相互印证,同时在特征上呈现出由自发到自主、偶然到必然、单一到多元、浅层到深度的总体趋势。在应用科学大学长期的校企合作史中,企业与学校之间存在共同的利益纽带和价值纽带,逐渐形成了文化认同。这一文化认同与工业技术文化在德国的发展同步,为企业和学校的发展提供生存场域和养料,工业技术文化则为企业和学校的良性互动提供作用力来源。



  • 德国工业技术文化对教育治理的影响

        报告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博士 巫锐



多元共治是德国教育治理的基本特征。多种利益主体在相关程序和机制中都有利益表达的机会,并参与到治理过程之中。各利益主体可分为三类,即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和产业界的机构。这三类机构不仅代表着不同利益,同时也代表着三种不同文化。政府机构代表行政文化,教育机构代表学术文化,而产业界的机构则代表工业技术文化。这三种不同的文化构成了整个德国教育治理的文化基础,对德国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德国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的工业技术文化意蕴

        报告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研究员、博士 徐宏伟



德国的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久负盛誉,其中具有深厚的工业技术文化底蕴。德国工业技术文化以技术合理性为其内核,蕴含着技术理性文化、技术创新文化、技术美学文化、技术伦理文化等文化谱系,标识着德国工匠精神的现代化内涵。德国工业技术文化对职业教育有着更本源和基础性的影响,既体现在工业化初期与职业教育的历史互动中,又表现在工业化进程中对职业教育的促进过程,更反映在当代职业教育理念与实践创新发展中。


  • 技术哲学视角下德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启示

        报告人:浙江科技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鱼顺



报告梳理了我国近年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措施,在对比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特点的基础上,论证将技术哲学作为方法论的必要性。在以技术哲学为方法论,从技术性人文性两个维度对德国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分析后,鱼顺指出:德国职业教育在技术性方面虽然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运行体系,但在技术性方面主要通过政府颁布法案的方式强化学生的技术伦理意识。我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首先应树立技术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教育目标,结合各地实际改进教学设计,强化技术实践情境性,将人文素养的习得与技术伦理意识的培养贯穿整个职业教育过程。



  • 德国工业技术文化与职业能力评价的关系研究

        报告人:浙江科技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高帆



报告梳理了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发展历程中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迁,以及相应的技术技能人才规格的要求,探究在德国,随着社会生产力进步和技术发展,不同技术技能人才规格对职业能力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的决定性影响,最后分析在工业4.0背景下,职业教育对当代技术技能人才规格的反作用和相应的职业能力评价的发展方向。



  • 德国职业教育最新改革与发展动向

      报告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教授、博士 陈正



德国是世界著名的制造强国,职业教育特别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双元制职业教育以职业行动能力(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以职业资格要求为标准,立足企业劳动实践过程,企业和学校密切配合,为德国制造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被誉为德国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最新OECD研究报告高度肯定德国职业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作用。演讲人聚焦数字化时代下的德国职教最新改革与发展动向,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外交工作及中德职教合作项目实践经历,通过案例分析、焦点讨论等方式,着重于学员知识传授、问题解决、经验交流和国际合作沟通意识及跨文化能力的提升。